16.2 生产流程管理
![内部控制手册-16.2 生产流程管理](/?m=images&id=4911.png)
1.1概述
规定了XX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部及其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是指XX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参股或控股)或托管或由上海XX有限公司托管的公司)有关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的安排,生产过程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公司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充分利用产能,实施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等。
1.2适用范围
适用于XX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部及其下属公司。
1.3相关制度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BOM表维护程序
抽样检验程序
成本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制度
奖励惩罚制度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设备管理程序
设备运行与维护程序。
1.4职责分工
PMC/计划部:拟制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开立工单。
采购部:根据物料采购计划执行采购。
制造中心:安排日常生产作业,跟踪生产过程,生产物料管理,生产质量管理以及生产废弃物的处置。
财务部:生产过程中成本核算。
质量部: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半成品与产成品的质量检测,不合格品处理。
1.5
流程图
1.6控制目标
序号 《内控手册》唯一具体控制目标编号 控制目标 目标类别
1 16.2-CT1 确保编制合理的生产计划 经营效率目标
2 16.2-CT2 确保生产计划有效执行 经营效率目标
3 16.2-CT3 确保生产设备得到妥善维护 经营效率目标
4 16.2-CT4 确保生产物料按照生产要求领用 资产保全目标
5 16.2-CT5 确保成本核算准确 财务报表真实性目标
6 16.2-CT6 确保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经营效率目标
7 16.2-CT7 确保生产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经营效率目标
1.7控制矩阵
风险编号 风险描述 对应控制目标编号 关键控制措施编号 关键控制措施 不相容职务 控制活动类型 对应制度 控制痕迹 会计报表认定 会计报表项目
1存在和发生/真实性;2完整性;3权利与义务;4估价或分摊;5表达和披露
1 2 3 4 5
16.2-R1 未编制生产计划,导致公司生产组织混乱,影响经营效率 16.2-CT1 16.2-CA1 公司PMC部门或计划部负责编制生产计划,根据年度的销售计划进行产能准备。根据ERP系统中录入的订单和预测信息、物料状况、产能状况等制定月度生产计划和周生产计划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月度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
16.2-CT1 16.2-CA2 制造中心根据周生产计划和自身的产能情况制定日生产计划,作为每日生产线排产依据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日生产计划
16.2-R2 生产计划编制未考虑到订单情况和自身产能情况,导致无法按期生产或者产能不足,影响公司生产效率 16.2-CT1 16.2-CA3 公司PMC部门或计划部负责编制生产计划。根据ERP系统中录入的订单和预测信息、物料状况、产能状况等制定月度生产计划和周生产计划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季度生产计划、月度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
16.2-CT1 16.2-CA4 PMC部或者计划部应当定期与生产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其生产能力的状况,并以此作为制定生产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16.2-R3 生产计划没有及时转换为物料计划,导致物料供应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影响公司正常生产 16.2-CT1 16.2-CA5 PMC部或者计划部负责将周生产计划转换为物料拉料计划表。物料拉料计划表应当包括下周到料计划以及未来日/周物料需求计划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物料拉料计划表
16.2-R4 生产工单没有严格按照生产计划开立,导致生产计划流于形式,影响公司生产效率 16.2-CT2 16.2-CA6 原则上PMC或计划部在每周五将下一周的工单发放给制造部,在开立工单之前需由物料计划员确认有足够的套料可以投产,由生产计划员将开立的工单信息、物料确认状况汇总后发送给制造部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生产工单
16.2-CT2 16.2-CA7 各厂按系统中开立的工单组织生产,确保产品按时入库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16.2-R5 实际产出达不到工单产出要求时,没有申请补投,导致产出无法达到订单要求,影响公司按时交货 16.2-CT2 16.2-CA8 若实际产出达不到工单产出需求,经PMC或计划部确认后,由制造部立即提交补投申请单至PMC或计划部。PMC或计划部根据订单需求、实际生产情况、物料状况安排补投 申请/
审批 发现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补投申请单
16.2-R6 生产计划没有专门人员跟踪,导致无法对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影响公司生产计划执行效果 16.2-CT2 16.2-CA9 制造中心生产计划员要对工单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管,并以生产日报的形式发送至PMC或计划部,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 执行/
监管 发现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生产日报
16.2-CT2 16.2-CA10 PMC或计划部应当每周或每月对生产计划达成率进行考核,并分析原因,提出改善措施 执行/
考核 发现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生产计划达成率考核表
16.2-R7 当生产发生异常导致影响生产计划完成时,没有制定应对措施,导致无法满足客户交期要求,影响公司信誉 16.2-CT2 16.2-CA11 当发生生产异常,影响交付时,制造中心应当第一时间通知PMC或计划部并给出变更后的生产交期,由PMC或计划部反馈给营销中心,由营销中心与客户联系商讨变更交期 发现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生产异常反馈单
16.2-R8 生产计划的变更没有经过审批,导致生产不按照计划执行,影响公司生产效率 16.2-CT2 16.2-CA12 生产计划的变更应当由相关授权人员审批,制造中心应当按照变更后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 执行/
审批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生产计划审批表/变更后的生产计划
16.2-R9 生产时未按照BOM表领料,导致生产物料领取随意,影响公司经营效率 16.2-CT4 16.2-CA13 生产主要物料应当根据系统自动生产的BOM表领用,仓库管理人员在物料出库前应当核对领用物料实际数量与配料单是否一致 经办/
审核 预防型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BOM表 √ √ 生产成本、原材料
16.2-R10 对于辅料的领取没有经过审批,导致辅料领取随意,影响公司经营效率 16.2-CT4 16.2-CA14 辅料领用应当填写领料申请单,经过审批后方可领料 申请/审批 预防型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领料申请单 √ 生产成本原材料
16.2-R11 生产补料没有审批,导致生产物料领取随意,影响公司经营效率 16.2-CT4 16.2-CA15 对于补料应当填制补料申请单,经过授权人员审批后方可领料 申请/
审批 预防型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补料申请单 √ 生产成本、原材料
16.2-R12 生产多余的物料没有作退库处理,导致对多余物料失去控制,不利于公司资产保全 16.2-CT4 16.2-CA16 对多余材料应当退回至线边仓。线边仓管理人员应当建立线边物料台账,记录材料退回以及出库记录 预防型 生产计划管理程序 线边仓台账/领用申请单 √ 生产成本、原材料
16.2-R13 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损耗没有考核,导致生产物料浪费无法得到控制,影响公司生产成本控制 16.2-CT6 16.2-CA17 应当每月统计各生产车间的物料损耗情况,并与计划损耗率进行比对,发现异常应当及时寻找原因并制定改进建议。损耗率应当纳入生产车间考核指标 经办/考核 预防型 物料损耗统计表
16.2-R14 BOM表更新不及时,导致生产信息不准确,影响财务报表准确性和生产经营效率 16.2-CT5 16.2-CA18 BOM表应当由BOM表管理小组进行专职维护。每月根据生产实际物料消耗以及损耗情况更新BOM表。BOM表的更新应当经过授权人员审批 申请/审批经办/核对 预防型 BOM表维护程序 √ 生产成本、原材料
16.2-R15 没有生产成本核算制度,导致生产成本过程中的财务核算混乱,影响财务报表准确性 16.2-CT5 16.2-CA19 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生产成本核算制度,确定成本核算基本制度、物料流转过程中具体核算方法、辅助费用收集和分配方法、制造费用收集和分配方法等 预防型 成本核算制度 成本核算制度 √ √ √ 生产成本、存货
16.2-R16 没有及时统计物料、工时等生产相关信息,导致财务入账没有正确依据,影响财务信息真实性 16.2-CT5 16.2-CA20 各厂应当做好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统计,包括物料耗用统计、工人工时统计、辅助费用统计等。财务部根据统计表进行生产成本的确认和结转 预防型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物料耗用统计、工人工时统计、辅助费用统计 √ √ √ 生产成本
16.2-R17 没有对实际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导致无法发现成本高出标准成本的原因,影响公司成本控制 16.2-CT5 16.2-CA21 必须每月对标准成本和实际制造成本进行对比,及时解决出现的差异 发现型 会计核算制度 实际成本差异分析
16.2-R18 生产过程中没有质量检验控制,导致生产出产品质量不合格,影响公司订单履行 16.2-CT7 16.2-CA22 作业人员应当在各工序完成后按照相关规定对产品作全检或抽检,质量部作巡检作业 执行/
检验 发现型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检验报告
16.2-R19 对检查出的不合格品没有处理措施,导致不合格品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生产质量无法得到改善,影响公司生产效率提高 16.2-CT7 16.2-CA23 当发现不合格品时,应当及时将不合格品进行隔离,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生产工序 预防型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6.2-CT7 16.2-CA24 对于不合格品,应当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分析不合格品的产生原因以及下一步处理方法。不合格品的处理方法一般分为报废、返工、降级等。对于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应当经过授权审批人员审批 经办/
审批 预防型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分析报告、不合格品处理意见书
16.2-CT7 16.2-CA25 对于返工的不合格品,应当在返工后由检验部门重新检验,判断其是否合格 预防型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返工检验报告
16.2-CT7 16.2-CA26 由于生产条件的问题产生的不合格品,在经过分析确认后应当由生产技术人员提出改进建议,防止不合格品的再次产生 预防型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工艺改进建议
16.2-R20 质量检验的抽样方法不恰当,导致检测不到不合格品,影响公司生产质量控制 16.2-CT7 16.2-CA27 公司应当制定抽样检验方案,规定对于不同的检验情形应当采取的检验方案。检验方案应当经过各相关部门审议批准。在进行质量检验时,应当严格遵守检验方案进行 执行/
审批 预防型 抽样检验程序 抽样检验方案
16.2-R21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建立处置程序,导致废弃物处置不当,影响公司合法合规目标 16.2-CT7 16.2-CA28 公司应当建立废弃物处理程序。规定废弃物品的归集、存放、处理、记账程序 预防型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废弃物品处理制度
16.2-R22 在设备管理过程中,未及时上报、核对报表数字,未发现影响设备效率及消耗的主要原因,设备效能分析对生产、设备指导意义不大,导致设备效率无提高或降低 16.2-CT3 16.2-CA29 各厂每月编写设备效能分析报表、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制造中心每月对各厂设备效能分析报表进行汇总 发现型 设备管理程序/设备运行与维护程序 设备效能分析报表
16.2-R23 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及维修相关操作人员不具备相关上岗资格、缺乏必要专业知识,导致操作失误,造成设备故障、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安全事故等 16.2-CT3 16.2-CA30 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及维修相关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上岗资格及必要专业知识,生产技术部应配合定期组织相关技术知识、安全教育培训,对各操作岗位人员日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预防型 设备管理程序/设备运行与维护程序 特种设备作业操作人员台账;特种作业证
16.2-R24 对车间设备操作、维修人员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罚未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存在随意性、处罚力度不公平,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正常生产 16.2-CT3 16.2-CA31 对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违规操作的处罚应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预防型 奖励惩罚制度 违规处罚记录
16.2-R25 断电断水断气,导致企业生产中断,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16.2-CT2 16.2-CA32 应当建立应急储备机制,发生生产异常,集团计划部统一调配各地产能,编制安全恢复计划,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预防型 XX应急预案 应急储备机制、安全恢复计划
16.2-R26 机械设备等发生大面积瘫痪,导致生产长时间中断,影响企业生产 16.2-CT2 16.2-CA33 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维修和定期巡检,发生设备瘫痪,集团计划部统一调配各地产能,编制安全恢复计划,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预防型 设备管理程序/设备运行与维护程序 安全恢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