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EHS管理

1.1概述
规定了XXX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部及其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是指XX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参股或控股)或托管或由XX有限公司托管的公司)有关生产过程中的EHS管理流程,旨在规范企业生产过程安全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废弃物排放管理和危险品管理等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使公司的生产满足HSE相关要求。
1.2适用范围
适用于XX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部及其下属公司。
1.3相关制度
XX应急预案
环境运行控制管理规定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
化学品管理规定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办法
职业健康管理规定
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4职责分工
环安部:编制年度EHS预算,编制和下达各EHS指标,监督并考核各部门EHS指标完成情况,建立并处理重大事故应对方案。
安委会:审批年度EHS工作计划和预算。
财务部:建立环安工作台账,进行专户管理。
各相关部门:执行公司EHS工作计划。
1.5流程图
1.6控制目标
序号 《内控手册》唯一具体控制目标编号 控制目标 目标类别
1 16.1-CT1 确保公司生产符合安全生产规定 合法合规目标
2 16.1-CT2 确保公司生产环境符合职业健康要求 合法合规目标
3 16.1-CT3 确保公司生产符合环保节能要求 合法合规目标
4 16.1-CT4 确保合理应对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等重大事件 经营效率目标
1.7控制矩阵
风险编号 风险描述 对应控制目标编号 关键控制措施编号 关键控制措施 不相容职务 控制活动类型 对应制度 控制痕迹 会计报表认定 会计报表项目
1存在和发生/真实性;2完整性;3权利与义务;4估价或分摊;5表达和披露
1 2 3 4 5
16.1-R1 发生火灾事故,毁坏公司基础设施、生产设备,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导致公司生产经营不能正常开展 16.1-CT1 16.1-CA1 建立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加强消防安全演练,购买财产保险以降低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 预防型 XX应急预案 XX应急预案
16.1-R2 未按规定设置EHS管理机构,配备足够EHS管理人员,导致安全监管不足 16.1-CT1 16.1-CA2 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环安部,合理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满足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预防型 XX应急预案 XX应急预案
16.1-CT1 16.1-CA3 应按规定配备足够的运行维护、监管人员,对公司的“三废”排放,和一些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控制管理 预防型 环境运行控制管理规定 上岗证/监测报告
16.1-R3 未识别和获取本公司适用的EHS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导致生产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16.1-CT1 16.1-CA4 公司应当指派专人识别和获取与本公司相关的EHS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预防型 法律法规清单/合规性评价
16.1-R4 未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造成安全生产责任未落实 16.1-CT1 16.1-CA5 企业签订三级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预防型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三级安全生产责任书
16.1-R5 安全费用未按规定计提,或计提不足,安全资金短缺,整改项目无法落实,导致安全生产事故 16.1-CT1 16.1-CA6 需按规定计提 预防型 ESH预算
16.1-R6 未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员工生产操作无章可依,造成安全生产隐患 16.1-CT1 16.1-CA7 公司应该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预防型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6.1-R7 未对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生产技能、意识培训,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造成潜在隐患 16.1-CT1 16.1-CA8 公司应对员工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并对培训进行考核,没有通过的员工应进行再培训 预防型 三级安全教育卡/培训记录/考核记录
16.1-R8 安全操作规程及危险辨识工作未根据生产情况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新,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16.1-CT1 16.1-CA9 当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时,安全操作规程和危险辨识工作也要及时更新,以满足生产需求 发现型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危险源辨识清单
16.1-R9 对高风险作业活动未实施作业许可管理,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16.1-CT1 16.1-CA10 高风险作业人员应按规定办理许可证 预防型 高风险作业许可证
16.1-R10 设备设施无安全装置或失效,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16.1-CT1 16.1-CA11 设备设施应具备安全装置,对具有安全装置的设备设置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安全装置情况,以排除安全隐患 发现型 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办法 巡检记录
16.1-R11 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未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及监管,造成相关方在厂内发生安全事故 16.1-CT1 16.1-CA12 对于相关方的作业人员应事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避免在公司发生安全事故 预防型 培训记录
16.1-R12 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未按三同时进行,导致行政处罚。 16.1-CT1 16.1-CA13 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应按照三同时规定进行 预防型 三同时 ***相关批复文件
16.1-R13 未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或隐患治理不及时,导致日常生产事故 16.1-CT1 16.1-CA14 公司应组织事故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发现隐患要及时提出整改,排除安全隐患 发现型 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规定 安全巡检记录
16.1-R14 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导致人员伤害 16.1-CT2 16.1-CA15 工作环境和条件应符合职业健康要求,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预防型 职业健康管理规定 作业环境危害因素检测
16.1-R15 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没有进行四新教育、没有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16.1-CT1 16.1-CA16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要求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材料的四新教育 预防型 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培训记录
16.1-R16 没有配备足够的运行维护、监管人员,导致公司超标排放、监管不足,使公司遭受处罚、停产等损失,影响政企关系、客户关系、企业形象和声誉 16.1-CT3 16.1-CA3 应按规定配备足够的运行维护、监管人员,对公司的“三废”排放,和一些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控制管理 预防型 环境运行控制管理规定 上岗证/监测报告
16.1-R17 公司对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超标排放 16.1-CT3 16.1-CA17 环境保护投入资金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上报年度安全环保费用预算至环安部,经公司安委会审定,财务部根据计划,设立安全环保专户,专款专用 预防型 环境运行控制管理规定 安全环保费用预算
16.1-R18 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未按规定进行有效处理即向外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影响公司形象、政企关系,造成行政处罚 16.1-CT3 16.1-CA18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三废”排放标准进行管控,并进行年度检测、检查 预防型 环境运行控制管理规定 监测报告
16.1-R19 环保、节能设备配备不足、或失效、或维保不到位,无法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造成环境污染事故 16.1-CT3 16.1-CA19 厂务部根据年度维保工作计划对环保节能设备进行定期检修、维护,并会同设备供应商及时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关键设备保证“一备一用” 预防型 环境运行控制管理规定 设备维护记录
16.1-R20 未对环保设备设施运行及维护人员、危化品使用和仓储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员工操作失误,造成超标排放、环境污染事故 16.1-CT3 16.1-CA20 环安部应会同人力资源部门定期对职工开展环保节能教育,增强全员的环保节能意识,保证环保节能项目计划的顺利实现 预防型 环境运行控制管理规定 培训记录
16.1-R21 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仓储管理不到位,造成滥用危化品,导致安全、环境事故 16.1-CT1 16.1-CA21 严格按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等管控 预防型 化学品管理规定 出入库登记台帐
16.1-R22 企业未按规定健全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危化品泄露事故应急预案,或演练不到位,或救援物资不完备,或救援不到位,导致应急处理不到位,造成事故损失扩大 16.1-CT4 16.1-CA22 应当制定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危化品泄露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习,以发现预案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预防型
XX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16.1-R23 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危化品泄露事故发生后,未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导致事故重复发生 16.1-CT4 16.1-CA23 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危化品泄露事故发生后,坚决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预防型 XX应急预案 事故处理报告
16.1-R24 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进行上报,或未按规定配合上级进行事故调查,造成行政处罚 16.1-CT4 16.1-CA24 各级安全环保部门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集团公司就责任者进行相应处理 发现型 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安全事故处理报告
16.1-R25 没有设立节能降耗减排奖惩管理办法,导致政策执行积极性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16.1-CT4 16.1-CA25 环安部应设立KPI考核指标,每年末对节能减排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同时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鼓励各层级员工积极配合环保、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预防型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 KPI考核指标